防范化解舆情风险要抓住“4个重点”
时间:2021-05-13 11:06:04
字号:

新媒体时代,随着网络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言论表达渠道,各类社会问题在网络语境中更加突出。网络舆情的引导、回应和危机管控能力,也由此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心议题

在此背景下,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模式,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,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,推动行政文化转型以及优化社会治理机制有着显著意义。

一、脑中有弦:引领社会舆论

相对开放的舆论格局,使各级党委、政府面临较之以前更为严峻的考验。以什么标准对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进行性质界定,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舆情事件产生机制及传播模式,如何正确地、有效地引领社会舆论,变得难度更大。

脑中时刻绷紧舆情这根弦,具体思路有:

一是尽快适应舆论格局的新变化,把网络舆论场作为了解民情、掌握民意的晴雨表;

二是考量网络舆论场的存在,为公众实现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搭建更宽敞的平台;

三是积极考虑民众的接受范围、舆情的承受能力,理性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;

四是培育网络自我净化的修复力量,避免“豆腐盘成肉价钱”。

二、肩上有责:舆情关口前移

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,其虚拟性、交互性、匿名性、开放性及等特性,导致在社会事件传播上的矛盾对立。网上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倾向相互交织,形成了多种舆论杂合形态。

析出舆情生态理性部分,需要各级社会管理者切实担负起责任:

一是正确认识历史遗留问题,着力解决社会矛盾,这是消解舆情危机的理性前提;

二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、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,完善社会管理制度,避免产生群体性对抗情绪;

三是避免利益纠葛导致情感转移,尤其要防范多方利益群体争夺网上话语权;

四是谨防民生话题持续高热,观点争论激化演变,防止舆情下线恶化事态。

三、胸中有数:善察舆论格局

舆情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,政治性、政策性、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,做好舆情信息工作,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,减少盲目性,增强自觉性。

只有对动态演绎的舆论格局了然于胸,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。工作要点主要有:

一是深刻认识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客观存在,不同利益主体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产生冲突;

二是高度警惕价值观冲突、政权博弈等复杂地缘政治因素冲击舆论格局,重点防范境外舆论与境内热点“同频共振”;

三是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危机应对方式的重要支撑,通过维护公共政策和创造公共价值,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;

四是清醒认识各路资本借舆情之名谋取利益、表达诉求,权利和权力、权利和权益、权益和权益之间的冲突,将导致舆论场隐形对抗,舆情态势更趋复杂。

四、手中有招:推动社会综治

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、规模和方式不仅取决于事件的社会背景和性质,还与网民群体的认知态度、价值观念、社会心理密切相关,各类网站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切身利益更是重要诱因。

手中有招,就是要居安思危,用底线思维、问题导向思考谋划舆情工作,将各类干预因素和应对变量内化于心,从机制、流程、技术上实现信息互通、协调有力、处理高效。主要做法有:

一是积极构建中央与地方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联动机制,把握舆论引导和情绪疏导的时机和火候;

二是地方政府应明确归口管理,责任到人,制定出相关应急预案,仔细梳理各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,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些,把风险梳理得更全面些;

三是重视新媒体表达作用,从制度设计上强化各级各类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,切实做到平台履责;

四是通过适当的价值引导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,共同引导网络行为规范,让倡导网络文明素养蔚然成风;

五是网络运营者应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,将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、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治理有效对接,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治理。


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