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导解读:“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”工作开展情况解读并答记者问
字号:
大 中 小闫友亮 市行政审批局 党组副书记、局长
女士们、先生们、记者朋友们:
大家上午好!非常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见面!借此机会,我代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,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政务服务工作的新闻媒体、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,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力量。今年以来,市行政审批局聚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持续降成本、提效能、优服务,推出了一批市场主体有感、企业群众叫好的改革举措,积极营造便捷、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,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。1-11月份,全市新增市场主体9.2044万余户,同比增长6.42%,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大关。
一、真金白银降成本,为市场主体减负担
在全省率先推行歇业帮扶和歇业“一件事”集成服务,为歇业主体提供差异化监管、信贷支持等帮扶,助企尽早脱困返市。全市共办结歇业130余户,实施帮扶110余户,节省企业成本5100余万元。创新开展环评“打捆”审批改革,推动同一产业园区、不同建设单位的同类建设项目,捆绑开展环评审批,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,各建设单位共同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对环境质量负责,降低企业编制成本30%以上,缩短审批时间约20%,涉及项目金额23554.19万元。创新设置“首贷专窗”,开展“齐心鲁力 助企惠商”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行动,携手邮储银行制定三年计划,累计提供不低于180亿元融资支持,助力“个转企”2000家以上。
二、真抓实干提质效,为市场主体添动力
升级“4012”品牌,企业开办“20分钟”办结成为新常态,证照“三联办”、“一业一证”适用范围持续扩大,有效畅通准入、准营渠道。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,创新打造市县联动“云审批中心”,实施涉水事项多评合一、竣工“测验登合一”办理、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、市政设施建设“十一证合一”等举措,助力项目早落地、早投产、快达效。深化“一窗受理·一次办好”改革,39个主题服务场景实现“一件事·一次办”,4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域通办,95%以上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,持续扩大电子证照替代实体证照场景应用,依托视频协同技术,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跨地域、个性化的“云指导、云受理、云勘验、云帮办”服务,让企业办事不求人、更便捷。
三、真情实意优服务,为市场主体解难题
畅通项目落地渠道,牵头制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实施办法,建设“投资项目会客厅”,对市场主体量体裁衣建立对应服务机制。畅通企业服务渠道,首推“企业之家”服务理念,打造了“一中心引领、多支点布局、全链条服务”的“易办、网办、快办”的“e企办”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,开设企业商事登记和开户融资“绿色通道”,为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。畅通反馈评价渠道,建立政务服务党代表工作室,开通“水城帮办”政务直播,强化“办不成事”窗口运行保障,完善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工作机制,全视角接受企业监督,全方位破解办事堵点、难点。
下一步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紧紧围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,聚焦市场主体办事需求,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水平,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全力以赴稳经济大盘,助力聊城高质量发展、群众高品质生活。
答记者问
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让市场主体办事“更顺心”是重要的一环,我们是如何优化政务服务便利化举措,让市场主体办事更顺心、更舒心?
冯磊 市行政审批局四级调研员: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一是推进“集成办”。持续深化“双全双百”工程,提升高频事项极简办、集成办、全域办水平,以企业群众视角梳理细化“一件事”场景,编制“一张表单”,完善平台功能。截至目前,39个主题服务场景上线“双全双百”专区。二是创新“智能办”。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成果,通过表单智能化填写、材料电子化替代、审核要点电子化核验、电子证照即时签发等方式,市县乡三级72个事项实现“极简批”“智能办”。三是深化“免证办”。持续精简证明事项,编制公布《证明事项实施清单》;深化电子证照应用,实现75类电子证照同步制发及有效期内存量历史证照电子化归集,开发上线证照“一码用”功能模块,实现相关资格、资质证照自动调用免提交;规范告知承诺制服务,前期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,推行“信用+审批”模式,明确分类审批情形。四是推进“跨域办”。市县两级设置“跨域通办”专窗129个,在政务服务平台搭建通办专区,持续加强与省内外地市合作交流,推进跨域通办延伸至有条件的基层社区、产业园区,截至目前,470个事项实现“跨域办”,相关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报道。五是优化“就近办”。推进137个标准型、标杆型乡镇(街道)便民服务中心建设,将商事登记、社保、医保、计生、退役军人等领域的105个事项下沉至乡镇(街道)办理,72个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村(社区)办理,加强社会合作站点建设,创新流动服务模式,围绕产业特点、群众需求探索和建立基层政务服务工作室28个,切实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提升为“最优一公里”。六是提升“帮办代办”。充分发挥“水城帮办”网上服务系统作用,创新推出“视频帮办”“午间错时服务”“下沉服务”,开通“云聊政务”直播间,以更加亲民化的方式宣传改革政策,今年以来推出政务直播11期,累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近2万件次。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!
目前,部分市场主体面临暂时经营困难等生存压力,但又有很强的经营意愿,不想注销退市。对此我们能提供哪些帮扶措施?
宋杰 市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审批科科长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2022年3月1日中央首设歇业制度,允许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在一定期限内歇业,降低维持成本。为推进歇业主体尽快返市、激发市场活力,聊城在全省率先推行歇业帮扶制度创新、歇业和恢复经营集成服务,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和经济大盘。改革以来,全市办理歇业企业130余户,精准帮扶110余户,助力20余户重返市场,节省企业成本5100余万元。相关做法被省市场监管局发文推广,获大众日报头版头条点赞。
一、歇业“一件事”助企“停机保号”。一是靠前服务、引导提醒。主动对接有需求的主体,跟进解读歇业政策,提供歇业主体到期提醒和协助年报服务。全市引导50户企业办理歇业。二是要素整合、共享互认。将歇业备案等9个事项整合为歇业“一件事”,删减重复和可核验信息材料,实施告知承诺、容缺受理,推动歇业关联部门信息共享,材料和填写字段分别优化85%、30%。三是流程优化、一窗办结。按“一窗受理、并联审批、统一出件”模式办理歇业“一件事”,同步赠送惠企政策大礼包,实现流程、跑动、时限分别优化90%、95%、99.17%。
二、帮扶“推新举”惠企“休整再发”。一是推行差异化监管,强化权益保障。保留歇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经营资格,不吊销营业执照,不作为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抽查对象,不影响商事主体合法权益;歇业期间开展经营活动视为恢复营业,主管部门督促市场主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。二是推进减税降费,降低维持成本。取消各类金融服务费用,对歇业主体提供最低信贷利率等信贷支持。歇业主体可享受便利化办税政策、简化歇业税收手续,可缓缴社会保险费、公积金等;“苏醒”初期,优先保障工人工资、社会保险费,资金不足可延期缴纳税款。为歇业主体和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。三是推动清单管理,实施精准帮扶。根据市场主体歇业原因、帮扶需求,定制帮扶措施,落实一企一策,实行专人服务,精准对接歇业主体所需所盼。
三、按下“重启键”护企“满血回归”。一是实施恢复经营事项联办。推动恢复经营申请公示等事项联合办理;首创恢复经营和变更登记同步办理,实现流程优化80%、减少跑动75%、材料精简75%。二是创新恢复经营全市通办。歇业返市就近办事大厅可办、居家直通车上门能办、多点政银合作网点可办、全市跨区域通办。全市设置合作网点721个,直通车上门服务60余次。三是建立“醒后”帮扶工作机制。对返市主体实施跟踪回访、动态监测和经营帮扶,时刻关注发展状况,持续强化政策供给。目前已协助返市主体解决问题56个。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!
刚才提到的实施环评“打捆”审批,能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?
徐元婷 市行政审批局投资项目审批科科长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落地的必备环节,其程序复杂、耗时较长、成本较高。今年以来,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加剧,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增多、压力加大,助企纾困成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。
在此背景下,市行政审批局深化改革攻坚,以临清市为试点,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环评“打捆”审批改革,即对同一产业园区、不同建设单位的同类建设项目,捆绑开展环评审批,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,各建设单位共同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,共同对生态环境质量负责。通过“打捆编环评报告、打捆走审批程序”这种制度创新,达到提高报告共享率、降低报告编制成本、提高环评审批效能,加快建设项目投资落地,助力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。目前,聊城市环评“打捆”审批已在全市实现常态化运行,自开展创新审批模式以来,共计对34个项目实施了7次环评“打捆”,涉及金额23554.19万元,报告内容共享率60%,编制成本降低约30%,审批时间压缩20%,大大提高了环评审批效能,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,有效助力企业早审批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该经验做法被《人民日报》、山东新闻频道、大众日报、中国环境等多家媒体刊播。
11月9日,市行政审批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开展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工作的通知》,固化创新做法,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,让环评“打捆”审批真正成为项目落地的“助推器”,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行政审批“绿动力”。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!
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