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地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,促进生育友好
字号:
大 中 小近年来,我国每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超过30万人。为了让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惠及更多不孕不育患者,去年以来,北京、广西、内蒙古、甘肃等地先后将这一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,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幸福。
“2月22号,我从生殖科‘毕业’啦!”翻看“怀孕笔记”,30岁的卢女士告诉记者,经历半年多的治疗,这一天她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准妈妈。卢女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,因为不孕,去年6月起陆续跑了20多次医院。去年9月,她花费3.2万元第一次尝试接受辅助生殖治疗,但以失败告终。“当时压力很大,如果需要‘种’三四次,经济上确实难以承受。”
“辅助生殖移植周期治疗费用为3万至4万元,半数以上女性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,经济负担较重。”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一华说。
政策发力,辅助生殖项目相关费用也在下降。2023年6月,国家医保局印发《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(试行)》,将各地原本五花八门的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。截至目前,20个省份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,进一步规范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,内蒙古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%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,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内容是疾病治疗发生的费用,辅助生殖能不能进医保,需要界定辅助生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是一种“疾病”。从目前看,不孕不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疾病。由此,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不孕不育的治疗手段,有纳入医保的理论依据。我国医保依旧为属地化管理、地级市统筹为主,各地在经过卫生技术评估、基金安全评估等环节后,可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将其纳入医保。
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,是否会给基金运行带来压力?“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,对需求人群和基金承受能力进行了精密的测算,做到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。”韩波告诉记者,《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(2021—2025年)》根据常住人口、已婚育龄女性数量、分娩量、不孕不育情况及技术服务需求分析,北京市约4万对夫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。政策实施7个月以来,北京市职工就诊2.7万人,总费用2.2亿元,职工医保基金支出1.5亿元,在年度测算基金安全运行范围内。
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